中文  |  English  |   青苹果官网  |   关于我们  |  已订购用户

报刊轶事 - 戏说百年:《申报》与旧上海剧场

在繁华的旧上海,万商云集,消费水平高,市民们把上茶园、戏馆作为日常消遣、交际的必要手段。在老上海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的戏园、剧院,因此沉淀了深厚的“海派”剧场文化。而在这些剧场上演的演艺活动中,戏剧演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上海第一座营业性戏园——三雅园

从元代开始,上海已经出现“勾栏”形式的演出场所。明清两代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各种行业会馆、私家园林的戏台等相继出现。公元1851年,上海出现第一家营业性的戏园——“三雅园”。

三雅园又作山雅园,位于原上海县署西首(今南市四牌楼附近),为上海最早的营业性戏园。为沿街八扇门的高平房,入门有小型花园。戏台建于大厅中,观众席置红木桌椅,观众围坐方桌看戏。上午卖茶,下午开戏,专演昆曲小戏。“徐园定于礼拜六即初七日一点钟招三雅园昆伶在醉仙春戏台开演,胜地名流雅怀。《申报》 1890.09.18第四版名园雅戏。” 三雅园除演出昆剧外,兼营酒菜,不仅有“另备戏宴酒席”、亦可“随意小酌”。酒宴既可设包厢之中,也可设楼下官厅之内。观众尚可点戏,且可招请艺

人“侍酒”。”

咸丰1854年,小刀会起义军撤退时,三雅园毁于战火。咸丰九年,当地士绅联合宁绍工商界,在小东门外沼浜(今舟山路)建园,沿 用三雅园招牌,仍演昆曲。同治1864年,昆曲小生陆吉祥在石路(今福建中路)近广东路建一戏园,将小东门的昆班连同三雅园招牌一起迁此演出,称“老三雅”。“老三雅园定 于今晚仍演影戏,价目较前更廉,花样较前更新。1887.12.27申报3版复演影戏。”同治十一年5月,广东路上又开一家昆曲戏园,人称“新三雅”,只邀昆班演出。自京班南下后 ,昆曲大受影响,两家三雅园营业均趋下降,先后于清光绪1876年和光绪八年关闭。此后戏班中有人不甘失败,戏迷也有重建之意,故合伙重建复业,称“三雅园复记”,对外仍 称老三雅。不久迁往满庭坊一茶园,经营惨淡。“本埠戏国林立顾多係京腔梆子崑戏则几成广陵散矣今比诸大鸦集资雇得苏崑名班在宝善街满庭芳旧址开设三雅园。1890.09.04申 报3版雅乐重兴。”民国1912年6月,迁汉口路幻真影戏园,仍称三雅园,上演“合串昆剧”。

三雅园几经易主易地,前后60多年虽其间曾夹演其他剧种,但主演昆剧不变,至民国2年3月三雅园终告结束。


 
首邀西方艺人登台——丹桂茶园

清同治六年(1867年)夏,甬人刘维忠在广东路湖北路口开设戏园,名为丹桂茶园。邀北京三庆班名角参加开张演出,引起轰动。第二年又聘周春奎等名角演出,从此北京名角南下不绝,其中不少人长期滞沪,不仅使茶园营业日盛,而且为京剧南下,为上海成为南方京剧中心奠定基础。“十九日晚间,丹桂茶园合菊部之名优演梨园之盛剧生旦副末靡不各尽所长,故聚观者几于满座。1875.01.28申报3版丹桂园会戏。”

同治十一年夏奎章在丹桂茶园排演10本《五彩舆》(又名《小红袍》),为沪上早期连台本戏代表作。同治十三年首有西方魔术师瓦纳表演魔术一个多月,被称为“海上盛事”。“昨夜至丹柱茶园见西

国。术师瓦纳演术闻术师在园开演,历今十有馀日而骈集往观者日盛一日亦日新一日也。1874.06.13申报2版记瓦纳师在丹桂茶园所演新奇各剧。”清光绪元年(1875年)初因同治帝丧,戏园停止演出,邀英国人以煤气灯演影戏维持生计。“有英国影戏班来申将拟于丹桂茶园开演已列前报昨悉该茶园已与戏班议妥準於十二日晚间登塲演剧。1875.03.18申报2版开演影戏。”

丹桂茶园至年底复演京戏,光绪二年茶园易主,后又多次更换招牌,为“新记”、“衡记”、“德记”等,后改名丹桂轩,易主时又添“星记”、“仙记”、“成记”等名号。光绪六年后班底杂乱,无号召力,营业不善,影响日趋减弱。光绪九年底刘维忠在福州路湖北路转角新建一戏园,称新开老丹桂茶园,即新丹桂,原处则称老丹桂,开业时请孙瑞堂、田际云等演出。第二年8月谭鑫培到此演出,使茶园名噪一时。光绪十一年易主田际云改名天成茶园。光绪十六年由李春来经营,又恢复原称。丹桂茶园以后又易主多次,为“桐记”、“瑞记”、“胜记”等。光绪十七年再邀谭鑫培演出,夏氏班底为辅,所以丹桂茶园一直是旧上海最有影响的清末京剧茶园之一。


 
以“武”闻名——与丹桂茶园齐名的金桂轩

金桂轩(金桂茶园)于清同治1871年在福建路开业。戏园以原一桂轩的金台徽班为主,角色整齐,以武戏闻名上海,并先后邀请杨月楼、陈春元、黄月山等名角入园演出,成为当时京徽合演的主要场所。同治十三年后,园主常常请山西河北梆子演员参加演出,水上飘、月月红的演出,轰动一时。“前报列金桂轩新脚色兹悉黑儿环九何哈袁世奎均於初六夜登塲演戯,其周春奎景四寳则尚未定期。1875.05.08申报3版名优演剧。”

清光绪五年(1879年)谭鑫培、孙彩珠首次来沪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戏园营业也日盛一日。光绪八年戏园迁至广东路仍用原名,除邀有天津的双凤班外,常与大观茶园的戏班联合演出,故影响较大。此后戏园多次易主,一再更名,有金桂茶园、金桂戏园、老金桂茶园、春记金桂茶园等,延续至光绪二十一年后歇业。”

在旧上海,丹桂茶园与金桂轩这两个享誉外滩的京戏园曾各持一方,互相竞争。《申报》于1872年创刊不久,就刊登了《戏园杂谈》一文,对当时上海这两个重要京剧戏园及其所演剧目作了正面的介绍和评论:“洋泾浜戏园林立,其最著名者为丹桂茶园、金桂轩,皆京班也。金桂仅以杨月楼一人哄动时目,遂使车盖盈门,簪裾满坐,几欲驾丹桂而上之;而丹桂之扮演则争能角胜,领异标新,务在与金桂相抗,盖势成晋楚,竞有狎主齐盟光景焉。近丹桂又新到都中名优,为老生、为武旦者数人。连日登场,容艺双绝⋯ ⋯廿十七日演《夺太仓》、《忠节烈》等剧,摹写豪雄忠烈之概,真觉神采奕奕。金鼓声中,刀光飞舞,跳掷之技,神化无伦,而尤以《法门寺》客串之唱口为最妙。”


 
上海第一家新式剧场——“新舞台

2O世纪初,上海第一家新式剧场新舞台于1908年创立。初由京剧艺人夏氏兄弟(月恒、月珊、月润)、潘月樵与沪上绅商李平书、姚伯欣、沈缦云等合组振市公司,为 创导戏剧改良,并借助新式戏院号召,振兴南市华界市面而创办,于创办当年的农历10月初二开始演出。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新式戏剧演出场所,新舞台彻底改变了旧式戏园的建筑结构和剧场格局。它参照欧洲和日本的新式剧场样式,平面呈椭圆形.舞台伸出呈半月形, 迥异于旧式戏园带柱方台的结构。共三层观众席二千余座。新舞台废除老式四方型戏台茶园格局,舞台设有机械转台、灯光、布景,为国人自建的第一座仿欧洲、日本新式剧场。

新舞台演出伊始,就在《申报》上刊登了演出广告:“十月初二准演。开设十六铺外滩新造洋式特别改良戏院便是。”演员有夏月润、潘月樵、七盏灯、吕月来等、演 出的剧目有《定军山》、《赵子龙长板救主 等。此后,新舞台的演出广告便不断在《申报》上刊出。新舞台揭幕演出广告刊出的第二天,《申报》又以新闻消息的形式报道了新舞 台的开演情况:“新舞台戏园开幕,官绅商学各界到者甚众,由园主款以茶点,开演《南北和》、《定军山 两剧》,观者莫不赞美。”从此之后,《申报》一直对新舞台给予关注 。

“昨日为新舞台演戏之日也昨日为新舞台演剧诸伶演日肃旱荒新戏以助振之日也伶界如是则凡非伶界者若何。1909.06.28申报12版新舞台一。”民国1912年3月, 潘、夏发起成立上海伶界联合会,4月5日孙中山在新舞台观看改良京剧《波兰亡国惨》后说:“南市新舞台自创建以来,编演新剧,提倡革命,社会中因而感动,得奏大功。”4月 16日孙中山书“警世钟”三个大字,制成幕帐一幅,赠给新舞台。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舞台排演《可怜亡国奴》、《亡国惨史》等爱国新剧支持学生运动,并带头参加罢市 罢演等。“浦东中学校学生倪维廉昨日函致商团联合会略云十八日赴新舞台观演国民爱国新剧至诚感人钦佩。1911.04.21申报19版学生观演新剧之感动。”民国16年3月23日,上海 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第二次市民代表大会在新舞台召开,会上宣告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成立,新舞台因此成为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政府的诞生地。

新舞台的成功带动了上海新式剧场的发展,它的出现是上海戏剧演出场所沿革的转折点,真正起到了改变戏剧观演观念的作用。新舞台营业效益一天盛过一天,不仅迅速地获得 了巨大的利润,而且带动了十六铺一带的经济繁荣。其诞生后仅四五年间,其它新式剧场如文明大舞台、新新舞台、妙舞台等如雨后新笋,纷纷建立,逐步取代了旧式戏园。

在近代上海剧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上海的旧式戏园还是新式剧场,《申报》对戏剧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倡导和宣扬作用。《申报》对近代上海剧场和整个上海近代戏剧发展的推动,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透过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从而了解到了旧闻里折射出的旧上海戏剧文化。读者如需知晓更多关于旧上海剧场的内容,请访问《申报》网络电子版,青苹果数据中心还将提供《申报》专题数据库定制。

版权所有: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我公司保留所有文章所有权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