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青苹果官网  |   关于我们  |  已订购用户

报刊轶事 - 百年传承:品老字号

冠生园的店主冼冠生,原是一个小贩,在南市一家戏院门摆摊头,卖陈皮梅、话梅、牛肉干等小食品。后来就与人合伙开小作坊,名为冠生园,并在戏院内设小买部。由于自制食品质量较高,营业逐步发展。1922年冠生园迁到南京路,底层设食品门市部及西餐间,二楼设饮食部供应酒菜茶点。

 
冠生园——

冠生园的店主冼冠生,原是一个小贩,在南市一家戏院门摆摊头,卖陈皮梅、话梅、牛肉干等小食品。后来就与人合伙开小作坊,名为冠生园,并在戏院内设小买部。由于自制食品质量较高,营业逐步发展。1922年冠生园迁到南京路,底层设食品门市部及西餐间,二楼设饮食部供应酒菜茶点。

“法租界大马路西新桥东首、冠生园第二支店楼上添闢飮食部,仿照总店飮食部办法,製售粤菜茶点、经济小吃。冠生园第二支店添闢飮食部1931.10.31申报第16版”。
  “本埠南京路冠生园总店饮食部、近膺市商会及国货商塲之请、於该商塲二楼组织分部、用中国原料製西式大餐。1932.10.12申报16版市商会冠生园分设饮食部。”

以后冠生园又在漕河泾开设农场和食品工厂,在市区五家支店及一些分销处,还在重庆、南京、杭州、昆明、汉口等地开设冠生园分店,全国共有17个分支机构。
  “本埠冠生园食品公司本市支店、已有二处、年来鉴於南市小东门区域市面、日见繁荣、颇有与北市相埒之趋向。1932.01.08申报15版冠生园又设分店。”
  “本埠冠生园食品公司、本埠支店已有三处年来鉴於南市西门区域、市面日见繁荣、颇有与北市相较之趋向、爰本服。冠生园又设第四支店1932.08.02申报第15版。”
  当时冠生园上海总公司下就有职工数百人,生产的糖果、糕点、月饼、陈皮梅、话梅、牛肉干、果子酱、果汁露、腊味、蜂蜜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在经营上也比较灵活,如电话订货,送货上门,按时令出售配套的礼品糕点等。同时,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开放郊区农场,供人们游览景色,并供应酒菜、茶点,推销冠生园食品,以招徕生意。
  冠生园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冼冠生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位当时完全有能力坐汽车的大老板,每天却只坐黄包车。然而,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时,就是这位只坐黄包车,勤俭节约的冠生园老板冼冠生,捐出了大量食品犒劳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冯玉祥将军特地书写“现代弦高”四个字赠给冼冠生,以鼓励他的爱国之举。而之前,他在30年代初提出“食品救国”的口号时,却曾被当时的人所讥笑。
  上海沦陷后,冼冠生将他的工厂迁往重庆、贵阳等地继续生产。直到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到1949年,冠生园在全国各地设分店37家,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
  等到解放初期,冠生园由于顾客流失严重,营业下降,农场先行关闭,各支店及分销处也相应收缩,在政府的关怀安排下,通过劳资协商,基本维持了年产和销售。1956年公私合营后,冠生园食品厂划交食品工业公司,饮食部划交饮食服务公司,底层门市部划归烟糖公司,改为综合食品商店。文化革大命期间,冠生园曾改名为上海食品店,1977年后才恢复原名。

 
王宝和绍酒栈——

王宝和酒家原名王宝和绍酒栈,创建于1744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上海最老的一家酒店。相传,王宝和酒棧原在绍兴自设酿酒作坊,并做帆船运输生意,来往于青岛、上海等地,趁便运酒到上海,在小东门开设酒棧出售,获利颇厚,营业日益发展。此后绍兴酒坊酿出的各种优质陈酿黄酒数量大增,除上海外,还远销到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区。酒店几经迁移,发展成为上海一家颇具规模的著名酒店。
  1936年王宝和迁至福州路现址,商店面积500多平方,职工30余人,除销售自酿特色黄酒外,还包厨经营热炒面饭、喜庆筵席,楼上设火车座、小房间。秋季,出租部分店面堂口,供摊贩出售清水大闸蟹,酒店代客蒸煮,现卖现烧现吃,别有风味。包厨烹饪的绍兴特色菜肴,也深受顾客的欢迎。当时,王宝和每天可销售黄酒45坛,还备有多辆自行车,电话购酒、叫菜,随叫随送,还发行礼单,供顾客馈赠亲友。“王宝和绍酒创设总发行所於四马路浙江路西豫丰泰原址,经多时之装修与佈置,现已工竣,焕然一新。1937.03.31申报14版前晚来沪参观上海县闵行中心小学。”
  解放初期,因经营困难,堂口收缩,菜肴面饭停售。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变经营方向,经营逐步好转。王宝和曾在“文化革大命”中改名为“上海酒店”,二楼停止营业,底层供应一般堂饮。

 
杏花楼——

杏花楼是一家闻名中外的广东风味特色菜馆,创办于1851年。原来杏花楼是一家仅一开间门面的夜宵店,经营广东甜食品和广式粥品。后来,易主经营,改名杏花楼菜馆,并扩建装修门面,建筑颇有广东风味。并在对面望平街(今山东路口),又开设了一家杏华楼西菜馆。
  辛亥革命后,杏花楼招股集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店面,将原屋翻造成七开间门面的钢筋水泥建筑,并关闭杏华楼,在三楼设西菜厅,饭店面积发展到3500平方米。“四马路杏花楼,为着名粤菜专家,烹调适口,招待週到,内部佈置,尤为富丽,以故政商各界,凡有宴会,大都在……杏花楼添设冷食小吃部1934.06.25申报14版。”

杏花楼供应菜肴、点心、糕饼、腊味等,花色繁多,名菜有:蠔油牛肉、葱油鸡、咕咾肉、西施虾仁、金钱鸡、烟鲳鱼等,还擅长烧煮蛇、猫、狗、兔、鸽、海狗鱼及山鸡、水鸭等各类野味。名点有:叉烧包、猪油豆沙包、猪油开花包、鸡球大包、烧卖虾饺、马拉糕、鲜肉云呑等;还有杏仁酥、裱花蛋糕、红绫酥、白绫酥、南乳小凤饼、薄脆,以及奶油蛋糕等各种广式和西式糕点。此外还有各种香肠、腊肉、腊鸭等腊味。
  在端午节前后该店还供应自制的什锦裹蒸粽、鲜肉蛋黄粽等各式广式粽子。“四马路杏花楼、素以擅治粤菜、驰誉全国、每年所製广式月饼、尤爲脍炙人口。1936.09.11申报14版杏花楼月饼上市。”杏花楼的月饼,享有盛名,选料考究,操作认真,色泽均匀,印纹清晰,皮薄馅丰,酥香可口;有豆沙、百果、金腿、莲蓉、椰蓉等品种。花色月饼还冠以嫦娥奔月、西施醉月、月中丹桂、月宫宝盒、三潭印月等名称,风雅别致。“中秋将届、月饼上市、四马路杏花楼之科学焙製月饼、素负盛名、今岁更特请名技师监製、所有奶油·莲蓉椰蓉·……1940.09.07申报11版焙製科学月饼。”

 

 
梅龙镇酒家——

梅龙镇酒家,开设于1938年,原址在威海卫路上,只有一开间门面,约60平米的一只堂口。“本埠威海卫路六四八号(慕尔鸣路西首静安别墅口)梅龙鎭酒家、筹备数月、业於昨(八)日开幕、一时履展如云……1939.03.09申报11版梅龙镇酒家开幕。”主要经营肴肉、煮干丝、汤包、煨面之类的扬帮小吃。酒家的创办人是个京剧爱好者,店名取于古典京剧《游龙戏凤》中的一个地名。
  由于经营不得法,梅龙镇酒家开业三年连续亏本,行将倒闭。在一百多位文艺界等进步人士投资资助下,由话剧界爱国女士吴湄任经理,继续经营,并于1942年冬迁到南京西路现址,营业面积扩大为130多平米,职工增加到60多个。并聘请川菜名厨到店掌勺,供应川扬特色名菜,从此生意日益兴隆。

梅龙镇的川菜被称为“海派川菜”,传统菜有200多种。解放后,它在经营上保持发扬原川扬菜肴特色,深受消费者欢迎。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视察工作,曾与几位劳模在此吃中饭,临走与全体职工一一握手,鼓励大家把服务工作搞得更好。
  文化革大命中,梅龙镇特色消失,只供应三,四角的大锅菜,改名“立群饭店”,职工50人左右。
  1978年,梅龙镇酒家恢复原名,扩大装修,堂口面积扩大到430平米,店门两侧设翠柏灌木,假山怪石,花石相映。店铺分上下两层,铺面有龙凤、梅妍、百花、迎春、幽兰五个餐厅。厅内彩屏高挂,宫灯垂悬,四壁壁画浮雕,古色古香,富有民族风格。还布置有精巧的地下餐厅,牡丹、杜鹃、仙鹤、翠竹、绣球五个单厅,各具风格,别有洞天。
  说到上海的吃食老字号,可谓是数不胜数,各具风味。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传承至今,有的已经不在,有的经过革新,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们代表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繁荣。今天我们透过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老报纸《申报》,重温了上海“老字号”的历史变迁,从而了解到了旧闻里折射出的人文历史。读者如需知晓更多关于“老字号”的内容,请访问《申报》网络电子版,青苹果数据中心还将提供《申报》专题数据库定制。
      版权所有: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我公司保留所有文章所有权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