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尔康(1851~1921),字紫绂,民国著名新闻记者、主笔,别署铸铁庵主、楼馨仙史、涨海滨野史、海上蔡子等。
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多次应试未能中举,遂入《申报》馆工作,主编该馆出版的我国最早通俗报纸《民报》,他最早将我国报纸的名称将竖排改为横排,将西洋新闻纸中国化,作了用毛边纸单面印刷的尝试,为《申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次年又参加《寰瀛画报》的中文说明编撰工作,成为《申报》主笔。光绪四年(1878年),因与报馆账房不和,离开《申报》。
1883年,《字林沪报》创刊,同年下半年蔡尔康进《字林沪报》任主笔,是该报创刊元老之一。曾编辑该报附张《花团锦簇楼诗辑》,这种附张系后来文艺副刊的雏型;又将小说《野叟曝言》排成书版形式,每日随报附送,为我国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始。在他的努力之下,《字林沪报》逐渐成为成长起来。
“偷新闻”的人:1885年乡试,全国举子云集北京。《申报》在北京驻有专员,乡试一发榜,立即用电报发送全部榜文,报纸上还特意标明“本报馆自己接到电音”。而蔡尔康的洋老板则不理解科举对中国读者的意义,不肯花钱派员。蔡尔康只好想办法“偷新闻”。他花买通了《申报》馆的排字工人,每天工人下班,偷出一份清样给蔡尔康,第二天《字林沪报》原样照登。但当时电报时断时续,有时,《申报》电码出错,《字林沪报》也跟着照错。《申报》发现后加强了戒备,规定报纸印刷不出厂,任何人不让出报馆!蔡尔康只好另谋主意。他又买通了电报局的电报员,要他们收到《申报》北京来电后多留一份。很快,《申报》的电报由明码改成密码,这条路也断了。蔡尔康再出招,他买通了上海报贩的头目。将自己的报纸其它版面编好,只留着头版的位置。等报贩凌晨领到第一份《申报》后火速送来,再抢排付印。虽然比《申报》晚些出报,到底报上的新闻不会晚上一天时间。
光绪十七年(1891年)夏,蔡尔康辞去《沪报》主笔职务。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与筹建《新闻报》,担任第一任主编,因与董事会意见不合,半年后即退出新闻报馆1893年底,经李提摩太的“推毂殷拳,贻书介绍”,蔡尔康在中西书院结识了刚由美返华的林乐知。由于此时负责《万国公报》笔政的沈毓桂已届九龄,极想辞去《万国公报》的主笔之职,故而在林乐知面前极力“盛称”蔡尔康。于是,自1894年2月开始,蔡尔康入主《万国公报》馆,接替沈毓桂出任《万国公报》笔政,直至1901年底。在历时八年之久的编辑生涯中,蔡尔康协助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人共编辑《万国公报》95册。期间,由他笔录,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口述,合作译撰了大量有关中西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章,竭力宣传保清朝、抵外侮、亲英美、倡维新的主张,由此对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维新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有“几合美华而为一人”之说。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为了从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层面报道,蔡尔康和林乐广泛收集中日官方文牍、外交照会,写成文稿在报上发表。1896年这些文稿合编为《中东战纪本末》,由上海图书集成局出版,全书共16卷。内容有:日对中的宣战书,清政府的明权书,李鸿章和日官员的来往书信,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经过,《马关条约》签订的过程和条约的正副文本,清政府向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借贷款数和利率等。由于他的勤奋,为后人记录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脱离《万国公报》,仍担任广学会记室。民国10年(1921年)70岁时曾向亲友集资,打算以祝寿贺仪移作刻书费用,由于刻书所费过巨,著述未能梓行,不久病逝。
著有《纪闻类编》、《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等,编有《申报馆书目》 及其续编,与林乐知合作有《中东战纪本末》等,是第一个将Karl Marx译为“马克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