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青苹果官网  |   关于我们  |  已订购用户

专题介绍Introduction

日本对中国大陆野心由来已久,而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这是日本由来已久的国策。而作为东亚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朝鲜一旦有事,中国必然插手,所以才有唐白江口之战,明万历朝鲜之役。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求援,这成为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之所以说这是中日国运之战,是因为这场战争对两国造成的影响弥久深远。
  甲午之战前,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是大力发展军备,甚至到了穷兵窦武的境地,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极度恶化。而中国却由于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北洋水师,从表面的军事实力来看,两国差别不大。
  但是双方从民众到统治者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截然不同,日本的策略很明确,占领朝鲜、台湾,获得用于发展工业的大量赔款。而中国从民众到最高统治者都未正视过日本,从上到下都充满着盲目乐观的情绪。《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1版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情报重视程度,双方同样不在一个等量级,日本派大量间谍混入中国搜集情报,大到清政府军事动态,小到地图上的乡间道路、水源,无不在其搜集范围,而中国则只有盲目自信,对日本有多少战舰都不清楚。申报在1894年07月17日第3版登出了一篇《改装被逮》的新闻,“前晚八点钟时江海关道黄观察饬发改作华装潜匿内地之日本人藤川赖藏及随从之华人孔庆祥”。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中日之战的结果了。
  这一场国运之战,使中国彻底滑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使日本走向了疯狂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乃至有了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国自此被各列强彻底轻视,成为东方的肥羊,乃至掀起了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从申报中摘出有关中日甲午之战的部分报导,以供今天借鉴。

版权所有: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我公司保留所有文章所有权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请联系我们。

核心人物People

李鸿章- (1823年—1901),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伊东祐亨- (1843-1914),Ito Sukeyuki,甲午战争时以海军中将衔任联合舰队司令官,战后封子爵,升海军军令部长。 1894年9月17日12时50分左右,日本联合舰队与清朝北洋水师于黄海发生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就这么结束了。战后中日双方损失比较,在兵员伤亡方面,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约为三与一之比;在舰船损失方面,北洋舰队先后沉没军舰五艘,合计九千一百九十六吨。其他各舰也均程度不同的遭受创伤。日本联合舰队五艘军舰受重伤,但未沉一艘。

丁汝昌- (1836~1895)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庐江县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威海卫之战(又称刘公岛海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明治天皇-(1852—1912),日本天皇,名睦仁。1867年继皇位,1868年3月发布《五条誓约》,9月改元明治,明治二年(1869)定东京为首都,以图一新人心。对内,他领导进行了史称“明治维新”的改革;对外,于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进行日俄战争。明治四十五年(1912)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明治天皇由于尿毒症去世,享年61岁(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