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shoujuan
周瘦鹃,(1895年-1968年),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祖福,后改名国贤,号瘦鹃,别署泣红、侠尘、兰庵、紫罗兰主等,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等。著有《行公集》、《消闲集》、《信美集》、《碎琼集》、《霏玉集》、《忆语集》等。 早年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他在中学时代即开始从事写作,用笔名“泣红”,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话剧《爱之花》,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为《小说月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撰稿,译域外小说。
1915年,周瘦鹃参加南社。此后任职于中华书局,翻译出版《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中包括高尔基作品中最早的中译)。
1917年,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由华文书局出版,收有高尔基《意大利的故事》,是为中国最早译介的高尔基作品。1919年,收到由鲁迅签发的对《欧美
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的奖状和批复:“该书为弱小民族代言,乃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殊胜嘉许也。”1920年春起,周瘦鹃任《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以“茶余酒后消遣”的趣味主义为办刊宗旨,刊登大量鸳鸯蝴蝶派作品。《申报·自由谈》是一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副刊,从1920年4月1日到1932年11月30日由周瘦鹃主编,历时12年零8个月,这是《自由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集写、译、编于一身的周瘦鹃来说,编辑《自由谈》也是他文学生涯中引以为傲的主要工作。《自由谈》充分展现了周瘦鹃唯情唯美的编辑思想和文学理念。同时,因为周瘦鹃是“礼拜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由谈》的作者群也是以“礼拜六派”为核心。在稿件的选取上,周瘦鹃并没有拘泥于形式上的“新”和“旧”,以迎合读者需求为标准。
与此同时,周瘦鹃为先施公司主编《乐园日报》,为中华图书馆主编《礼拜六》和《游戏世界》杂志。1921年秋,为大东书局创办《半月》杂志,风行一时;后复办《紫兰花片》月刊,《紫罗兰》、《新家庭》杂志。
1932年,同时他还主编或与人合编《礼拜六》周刊、大东书局《半月》杂志(后改名《紫罗兰》和《新家庭》)、《紫兰花片》、《良友画报》等多种报刊。年底辞去《申报·自由谈》编务,改编翌年元旦创刊的《申报》副刊《春秋》。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周瘦鹃与程小青两家经浙江南浔避居安徽黟县山区。次年《申报》在租界复刊,周瘦鹃也回到上海复职,居住在愚园路田庄,并在海格路售卖盆景维持生计。经同学蒋保厘介绍,周瘦鹃加入上海中西莳花会,在比赛中曾两度夺魁,获得彼得葛兰奖杯。第三届仅获次奖,遂愤而退出。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
1939年周瘦鹃辞去《申报》副刊编务。纵观这十二年多的《自由谈》,尽管周瘦鹃进行了多次改版尝试,但作为一个商业大报的副刊,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方针,体现出文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内容上则涵盖了方方面面:有对个人生活体验的书写,展现对时尚消费文化的追求;有对现代新式家庭的介绍与讨论,同时也表达出对传统伦理道德消逝的焦虑感;有对国事的关心,但却远离主流意识形态,以都市平民视角表达对国事、政事的看法……《自由谈》这样的文学选择使其在整个二十年代赢得了大量读者,产生广泛影响,但在30年代初期却成为了绊脚石,面对着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和由此带来文学格局上的变化,周瘦鹃不知所,最终被黎烈文取代。周瘦鹃主编时期的《自由谈》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广阔的社会图景,是研究这段时期上海都市生活的重要史料。
1946年起,周瘦鹃再度隐居苏州,闭门研究盆景。1950年代以后,陈毅、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前去拜访。此后曾发表有关花草园艺、游记的散文集《行云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鹃受到张春桥的点名批判。1968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八日)投井身亡,享年73岁。(主要来源于百度百科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