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并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1937年07月09日《申报》3版登载了《日军炮轰宛平县城》一文:
华北形势突变
日军炮轰宛平县城
两度冲突伤亡者颇众入晚又闻炮声
双方对峙中日竟要求我方军队撤退
我驻军坚决表示愿与芦沟桥共存亡
平津戒严秦德纯等商议应付方法至深夜未散
天津
八日上午一时许、丰台芦沟桥附近中日军队、发生冲突、迄五时许方止、双方正派员驰往调查事因、(八日专电)
北平
日军昨夜向宛平县城及芦沟桥开炮轰击、嗣经双方派员调查交涉、迄傍午尚未解决、今晨九时后、炮声停止、枪声仍连续未断、(八日专电)
北平
芦沟桥演习之日兵一中队、约六百余人、于七日晚十二时许、突向二十九军驻芦步兵射击、双方遂即开始接触、至八日晨四时许始停止、双方互有死伤、芦沟桥车站暨附近所有煤厂、俱被日军占领、宛平县城亦被日军包围、刻二十九军驻芦部队、仍在永定河与彼方对峙中、(八日中央社电)
……
北平
日军向芦沟桥宛平县城、自今晨五时半起、开炮百余发、芦沟桥被炮炸断、我军死伤五十余名、七时三刻、日方因与我方谈判和平解决办法、入休战状态、要求我驻芦沟桥军队撤退、我方严拒、至十一时半、和平破裂、十一时半后芦沟桥日军即作紧张布置、取四面包围形势、通州日军三百余名、丰台日军一千余名、先后于下午一时许开至齐化门外一永定门外、我方为城防起见、同时将外城各门关闭、今晚八时起、宣告临时戒严、(八日专电)
北平
日方要求我军撤出芦沟桥、我方不允、迄今晚九时、仍僵持中、今晚八时、芦沟桥又有炮声、日方今井•松井•和知迭访我方当局接洽、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张允荣等各要人、终日会商应付办法、迄深夜、犹在秦邸未散(八日专电)
……
版权所有: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我公司保留所有文章所有权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请联系我们。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陆军上将,民族英雄,山东菏泽赵楼人(今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师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习武术。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后在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满族,河北省高阳县边家坞人,国民党追赠二级陆军上将。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佟麟阁将军是我国抗战中最早捐躯疆场的一位高级将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松井太久郎-(まつい たくろう、1887 - 1969) 日本侵华时期的支那派遣军总参谋长,13军司令,日本福冈县人。1910年5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1917年11月陆军大学29期毕业。1918年8月,作为第12师团附参加西伯利亚出兵。参谋本部员(支那课),关东军司令部付,盐浦派遣军参谋,朝鲜军司令部付。朝鲜军参谋,欧洲出差,陆军省新闻班,1931年任侵华日军关东军参谋,陆军技术本部付,近卫步兵第2联队付,大阪联队区司令官,独立步兵第12联队长,1936年任支那驻屯军司令部付(北平特别任务机关长),北支那方面军司令部付,关东军司令部付(张家口特别任务机关长)等,曾参与制订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停战协定。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乐陵县人。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 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而震动全国。芦沟桥事变时,宋哲元幻想和平解决,缺乏作战准备,导致平、津很快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