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1866~1940年), 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别署叔蕴、商遗、贞松老人、岁寒迟叟等。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蒋黻合作在上海办“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搜集和翻译外国农学著述,后出版农学会机关报《农学》半月刊,为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物。第十五期后改为《农学报》,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停刊,共出了315期。戊戌变法期间,该刊政治态度保守,对康、梁颇多攻讦。政变后,各种报刊均被取缔,唯《农学报》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表扬,特命上海道拨款资助。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后入仕清廷,1903年开始甲骨文研究,帮助刘鹗墨拓、编选出版了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1910年发表《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公布考订结果,后来这些甲骨被称为“殷墟甲骨”。罗振玉还通过购买、发掘等各种手段收藏甲骨1.7万余片,潜心研究整理,撰写了《殷墟书契》前编、后编,《殷墟书契考释》,《菁华》,《流沙坠简考释》等专著,是甲骨文研究4堂之一。
1909年中秋,敦煌藏经被法国人伯希和收购并运达北京,将“行箧尚存秘籍数种”展示给中国学者,且就敦煌古卷求教罗振玉。罗振玉撰文披露了这一惊人大案。他还说动伯希和,把带去法国的藏品全部照像寄给他,由他影印出版,此即《鸣沙石室佚书》。后他获悉敦煌尚有“卷轴八千轴”,便费尽心机,以学部名义,用3000银圆购得全部文书,使劫余的珍品免于流失国外,并加以研究,先后著录刊布《敦煌石室遗书》《敦煌佚籍丛残初编》等10部敦煌石室的藏书,开敦煌学研究之先。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京都。1919年春回国,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其后一直参与伪满洲国的成立事宜,1932年任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赈务督办。1933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1937年3月,罗振玉返回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顺逝世,终年74岁。他曾搜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