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青苹果官网  |   关于我们  |  已订购用户

知名报人Well-known journalist

更多>>  

W-吴冷西

吴冷西(1919~2002年),1919年12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楼村,著名新闻工作者。1937年12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吴冷西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进入延安马列学院任研究员。

1939年9月,他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审科科员和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的编辑,同时兼任抗日军政大学干部队和陕北公学高级班教员,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辅导员。期间,他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际问题的评论。

1940年冬,吴冷西被毛泽东指名调到身边,编辑《时事丛书》。1941年9月,他调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先后担任国际部编辑、主编、主任等职。在《解放日报》工作期间,他参加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研究国际问题,撰写了大量的国际时事评论文章,并主持多个专栏。

1946年5月,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合并,吴冷西负责新华社国际部的工作,直至1949年2月,担任新华社总社副总编辑。1949年10月,吴冷西任新华社总编辑,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新华社总编辑,1951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担任新华社主要领导后,在他直接领导下,新华社结束了战争年代国内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和工作的统一,迅速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他还致力于改进和加强新华社《内部参考》的工作,使其发挥了重要的党的耳目作用,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重视和称赞。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吴冷西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领导新华社开始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征程。到1965年,新华社驻外分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个增加到51个;对外广播在原有英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并开设了针对不同地区的专线广播;同时在国外设立了20多个出稿站,向100多个国家发送新华社新闻稿。

1957年6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毛泽东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很多时候都让吴冷西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因此,他对中央的各项决策过程十分清楚。在1956年至1966年初,吴冷西还列席了这10年间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多次参加共产党的国际会议。1962年中央成立由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的文件起草小组,他被任命为副组长,参与了党中央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及一系列国际问题评论等,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冷西数度遭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2年,吴冷西经毛主席批准恢复在《人民日报》的工作。1975年任《毛泽东选集》材料组的领导成员,并出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领导成员。其间,他曾参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重要著作的编辑工作和《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等重要文件的起草、修改工作。1976年10月,他参加负责筹建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临时领导小组工作,77年3月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著作的编辑工作。同时,他还参加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1980年4月,调任广东省担任省委书记,主管宣传文教科技工作。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间,他还兼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至1985年4月,吴冷西任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任职期间,主持起草了在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主持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1987年至1997年间,吴冷西带病写出了对研究当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的回忆录《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新华出版社1995年出版)及数十万字的《十年论战——中苏关系回忆录》。 

1998年后,吴冷西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名誉会长。2002年6月16日,吴冷西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