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青苹果官网  |   关于我们  |  已订购用户

知名报人Well-known journalist

更多>>  

Y-俞颂华

俞颂华(1893~1947年),名垚, 又名庆尧,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早年曾就读于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

民国8年4月(1919)任《时事新报》(原址在今上海延安东路)副刊《学灯》主编,宣传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发表了李大钊、陈望道等人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全文转载了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同时,他还为新文学的创作提供园地,郭沫若、张闻天及叶圣陶等人的早期作品,都是在此期间发表的。

1919年9月1日,梁启超组织的新学会在北京创刊《解放与改造》周刊,张东荪、俞颂华主编。在民国八年九月十五日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号上,登载了俞颂华《社会主义之批判》、《社会主义之定义》以及赵然、空空的《列宁与杜尔斯基之人物及其主义之实现》,是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列宁的刊物之一。

1920年,俞颂华在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以上海《时事新报》与北京《晨报》特派员身份赴苏俄采访,在苏俄三个月期间,俞颂华访过列宁、莫洛托夫、季诺维也夫等苏俄领导人。1921年俞颂华又改任两报驻德国特派记者,离苏后写了《旅俄之感想与见闻》长篇通讯,在1921年7月至9月北京《晨报》上分37次连载,翔实地向国内读者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相。

1924年俞颂华回国,在上海担任中国公学教授兼教务长,1928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并先后兼任暨南大学、持志大学、中央大学商学院、劳动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社会学、新闻学、伦理学等课程。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大量资产被毁,《东方杂志》暂停发行。

同年5月,《申报》总经理史量才邀请俞颂华进《申报》社创办并主编《申报月刊》,在此期间,俞颂华特邀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人士撰文,讴歌正义和光明,鞭挞反动与黑暗;邀约“一·二八”抗日名将翁绍恒撰写了长篇的《淞沪血战回忆录》,在《申报月刊》上连载,还发表了不少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章。1936年1月,《申报月刊》改为《申报周刊》,仍由俞颂华主编。他发现向该刊投稿的石西民思想进步且富有才华,即邀请他参加《申报周刊》编辑工作,予以奖掖。以周刊补日报之不足,把办报与办刊相结合,是俞颂华办报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他主编的《申报周刊》图文并茂,精编精干,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当时全国期刊发行量最多的刊物。

1937年4月,俞颂华和孙恩霖以《申报》、《申报周刊》记者的身份结伴陕北采访。他们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和毛泽东主席在窑洞里畅谈了一个晚上。俞颂华所写的《从上海到西安和陕北》的通讯,完全用事实说话,尽管在新闻检查时被删去不少内容,但仍向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不少真实情况。他在陕北还拍摄了不少照片,分期在《申报周刊》上刊登。他是继斯诺、范长江客观报道陕北实况后的又一名进步记者。

1937年上海“八·一三”全面抗战后,《申报周刊》停办。他受友人马星野的邀请,到湘西芷江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1938年夏随政校迁往重庆南温泉,在那里常与老朋友俞寰澄、邹韬奋、黄炎培、戈宝权、沈志远等聚会。

1940年夏,拒绝陈立夫拉拢,远赴香港。任香港《星报》总主编,数月后赴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总编辑,但不久即被国民党挤回香港。1941年10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香港成立,俞颂华应梁漱溟之邀,担任同盟机关报《光明报》总编辑。1941年底,香港沦陷,他转移到桂林,任《广西日报》主笔。此报系国民党桂系办的报纸,原在内容及形式上都较落后,销售量仅有几千份。他任主笔后,一面在内部充实编辑力量,一面在外部争取金仲华、千家驹、胡仲持等进步文化人的支持,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发行量猛增到两万份。

1943年5月,衡阳《大刚报》总编辑羊枣被迫离开,俞颂华继任,但此时他身体已极其虚弱。期间,他拖着羸弱的病体,为《大刚报》办了三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创设《星期增刊》;二是向进步文化界人士和学术界组稿,提高《星期论文》的质量;三是创办敌后航空版。他们把一周国内外大事特别是各个战场的情况加以选择改写,每周出一期八开小报,托衡阳空军基地的美军飞机带到敌占区空投,美方记者称之为“世界创举”,是“中国新闻界向敌伪反攻的先声”。

1944年4月,日寇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大刚报》馆迁往贵阳。俞颂华经不住长期颠沛流离,身体虚弱不堪,方离开该报到重庆与家人团聚,并抱病在黄炎培主办的《国讯》半月刊担任主编。

抗战胜利后,《大刚报》迁南京复刊,特邀他仍旧担任总编辑。但当他了解到此报已为国民党CC系控制时,便坚决拒绝。1946年夏,他回到上海,贫病交迫,无地容身,暂时借住在一位亲戚的小亭子间里,过着清苦的生活。这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与俞曾在德国同过学)约他到南京办报,许以汽车、洋房,他嗤之以鼻,并斩钉截铁地说:“三十年前,我不妥协,三十年后,我虽然贫病潦倒,还是不妥协。就是这几根老骨头,是要硬到底的!”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同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由四川璧山迁到苏州,他应邀去苏州任该院新闻系主任。

1947年5月,上海、南京、北平、昆明等地学生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全院学生积极响应。院方听命于国民党当局,勒令30名学生退学。俞颂华闻讯后当即找到院长慷慨陈词,据理力争,斥责院方开除学生属“不法行为”。由于俞颂华和其他进步师生的反对,院方不得不收回成命。1947年夏秋以后,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扩大内战规模,宣布民主党派为“非法团体”,俞颂华忧愤交集,肺病加重,卧榻不起,10月11日与世长辞,年仅54岁。

俞颂华逝世后,新闻界著名人士、《大公报》上海版总编辑王芸生所送的挽联,用十二个字对他作出评价:“有德有言不朽,无党无派以终”。黄炎培在悼文中称其为“新闻界的释迦牟尼”。俞颂华生前所撰写的新闻、通讯及评论,近年已由葛思恩、俞湘文编为《俞颂华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