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鲁迅
周树人,(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
鲁迅闻名于世。
身为革命舆
论战士的鲁迅,一生和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报刊是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鲁迅曾经在103家报刊上发表过742篇文章,先后参加过18种报刊的编辑工作。他担任过《莽原》、《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奔流》、《北新》等刊物的主编;担任过《
新青年》、《文学》(“左联”刊物)的编委;指导过《未名》、《波艇》、《鼓浪》、《译文》和不少“左联”刊物的编辑工作;热情地支持《越铎日报》、《晨报副刊》和一些革命进步报刊的编辑出版;和为数众多的中外新闻工作者有过亲密接触。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
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
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鲁迅最后10年的杂文创作主要集中于《
申报·
自由谈》,他与《
申报》发生的渊源,其间有一段很有趣的轶事可记。他自《北斗》和《文学月报》相继被迫停刊以后,一时得不到发表的地盘,他偶然看到《申报》
自由谈上的一篇写得并不怎样好的杂文,便开始投稿了。《申报》副刊主编黎烈文发现大名鼎鼎的鲁迅来搞了,不禁惊喜交集,之后鲁迅应黎烈文得邀请源源赐稿,不过都是用化名“何家干”三字发表的。
自由谈延请鲁迅经常写作杂文以后,真是锋芒毕露,鲁迅的一支笔,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时还在篇末加上首打油诗,挖苦当局,无微不至。在言论不自由的时代,这种自由而大胆的作风,当然不免要招忌的,所以鲁迅在自由谈上不过自由谈了两个多月,便渐渐感觉不自由起来了,文章被删掉几句还算幸运,有时竟致全篇被扣,不许发表。何家干的笔名也已渐渐被读者知道了是鲁迅,何家干署名的稿件,往往不容易通过检查官之手,鲁迅便索性把这笔名废弃了不用,另外化了一大堆笔名,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要署上一个新笔名,藉以遮掩检察官的眼目,我们只要看鲁迅的《准风月谈》里所用笔名之多,便可知自由谈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如何的艰困了。
《申报·自由谈》为鲁迅提供了一个话语空间,同时它也是鲁迅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申报》等报刊每天刊登有不同的热点、焦点、政经大事,这就为鲁迅杂文的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且颇有读者缘的丰富元素。鲁迅自己说,他每天读报刊上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妙文,总不免“拉扯牵连”,胡乱想开去,于是就产生了许多“若即若离的思想”。(鲁迅《什么是讽刺?》)正是在《自由谈》等报刊文字资源的不断刺激中,鲁迅形成了一种“新闻人”的视角和素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不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重大的社会问题,还是报章纪事、街谈巷议都被鲁迅记录在了杂文里。同时,鲁迅向《自由谈》投稿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他平均每周投稿两三篇。在时局动荡的年代,新闻很容易成为旧闻,鲁迅重视杂文作为“感应的神经”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他杂文的针对性很强。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主要来源于百度百科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