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澜(1906~1982年),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市城关镇人,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临海县第六师范学校,在那时改名观澜。他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30年底回国。1931年1月,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并任兼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他主编的《红旗报》上,曾对闽西农村的土地革命斗争情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报道。同年11月,负责筹备并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任总编辑,亲历了苏区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开创阶段的全过程,是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并参与创建“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新华社前身)。
“红中社”最初的两项任务就是充当“喉舌”和“耳目”,一是对外播发宣传中共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二是将抄收的重要消息编印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期间,《参考消息》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每日电讯》等名义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
《红色中华》这张苏区人民政权下第一张出版时间较长的中央级4开小型铅印报纸,以通俗生动见长。主持“红中社”和《红色中华》工作期间,王观澜始终以面向工农大众为办报的方向,坚持以通俗生动的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他的编辑部既是报社,又是新闻社,除了报纸和播发新闻,还编辑其它宣传材料。他设立了多种栏目,诸如《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红角》、《突击队》、《警钟》等,同时还设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常有漫画插图,一般出4到6版。红军获大胜时,发行号外。
1931年11月7日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而王观澜在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就任“红中社”负责人,是新华通讯社名副其实的第一任负责人。
1933年以后任苏维埃临时中央土地部副部长,土地委副主任,查田运动指委主任,是中共土地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并协助毛泽东写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土地部部长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1938年10月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40年代中数度病重,49年去苏联治病。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农业部顾问组组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