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和(1872~1940年),名葆元、笔名默,以字行,松江县人。16岁中秀才,学使将他调入江阴南菁书院攻读,以学行兼优任斋长。旋又被保送至京师大学堂学习。后因科场失意,乃转求新学,任教于中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将所得资料,悉数提供松江府中学堂创办时作为参考。
1902年,张蕴和由《申报》编辑金剑华、雷君曜推荐入申报馆工作,初任编辑。后长期担任该报副总主笔,与总主笔陈景韩轮流写“时评”,署笔名“默”发表,一时称“松江两支笔”。他写的短评专谈一些小问题,很少涉及国家大事,文笔婉转曲折,从不得罪当道。自称:“无论对于国家大问题,不敢贸然发一言,即对于社会上寻常细故,亦不敢发一妄语,发一过量语;关于个人行动,如未查确,更不敢妄加毁誉。”
1929年,陈景韩辞去总主笔,由他继任。1931年1月,申报馆创办申报新闻函授学校,马荫良、张蕴和等主持校务,招收函授学员500多人。
“九一八”事变后,所写时评,站在抗日立场表达民意。史量才遇刺后,其子史泳赓继任,由张蕴和等主持具体工作。1937年冬,上海沦为“孤岛”后,日伪方面提出要作新闻检查,蕴和与《申报》其他主持人一致反对,宁可停刊,拒绝检查。次年10月,《申报》改挂美商哥伦比亚公司招牌复刊,以美国人阿乐满为总主笔,始改任副总主笔。
亦曾在《政论报》、《新闻报》等工作,但具体时期不详。1940年逝世于上海,张蕴和在《申报》工作数十年,生平别无嗜好,唯爱端溪古砚,收藏百余方。著有《砚说》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