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青苹果官网  |   关于我们  |  已订购用户

知名报人Well-known journalist

更多>>  

Y-杨刚

杨刚(1905-1957) ,女,原名杨缤,笔名杨季征、扬缤,祖籍湖北沔阳,出生于江西萍乡。中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才华横溢的她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

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1930年,因组织、参加学生运动被军阀阎锡山逮捕入狱。1933年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在斯诺的要求下,用英文写短篇小说《日记拾遗》,收入斯诺编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署名“失名”。这篇小说是她短篇的代表作,译成中文后易名《肉刑》,于1935年发表在《国闻周报》上。此后在《国闻周报》、《文汇报·世纪风》等报刊发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文艺评论。

1936年,杨刚与丈夫郑侃一起在北平参加由顾颌刚教授主持的《大众知识》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创作及评论。七七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战,先后在武汉、上海参加救亡运动。

1939年夏天,杨刚到香港,接任萧乾《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为革命发声。她在《重申(文艺)音诣》一文中表示,要让副刊“披上战袍,环上甲胄”,服务于祖国抗日宣传。

1942年秋,她作为《大公报》的战地旅行记者,与澳大利亚记者贝却敌(WilsredBurchett)同行,到江西、浙江前线与福建战区采访,文章结集为《东南行》。

1943年到重庆,仍然主编《大公报》的文艺副刊。1944年夏,杨刚赴美国留学,并兼《大公报》驻美特派员。

1948年回国,担任《大公报》社评委员。天津解放后,天津《大公报》起义,并更名为《进步日报》,杨刚任副总编辑。不久南下,随军进入上海,担任接管上海《大公报》的军代表。10月1日,她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

次年,杨刚调回北京,担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秘书,同年10月调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1953年,她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1955年春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分管国际报道。成为《人民日报》编委中唯一的女性。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自杀。